時間:2019-03-20 瀏覽量:2913
“發揮我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、國內市場巨大等綜合優勢,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,大力培育專業精神,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。”
——摘自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3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開幕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會作政府工作報告,其中重點提到: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,堅持創新引領發展。
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,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,惟創新者進,惟創新者強,惟創新者勝。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,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指明了方向,圍繞"堅持創新引領發展",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作出了詳細部署: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、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,創新的激情在會場內外撲面而來。
放權科研人員,充分調動創新的積極性
培育新動能離不開創新,而創新最重要的是人才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”“開展項目經費使用‘包干制’改革試點”“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”等舉措,將大大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業創新熱情,讓他們騰出更多精力用在本專業、本領域的科研攻關上,而不是被經費管理、項目審批等事務牽扯過多精力。
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。”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有關“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”“大力簡除煩苛,使科研人員潛心向學、創新突破”的論述讓很多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。當前要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,必須把人用在創造性活動上來?!爸卮罂萍汲晒皇怯媱澇鰜淼?,科研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,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不能像管工程項目那樣管理科研人員。要給科研人員減負松綁,讓大量優秀的人才能夠真正沉下心來、找準方向,不受干擾地創新突破?!蓖ㄟ^改革來激發各種創新主體活力,讓他們有更大的積極性,更大的自由度,更多的獲得感。
推進技術攻關,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
回看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,從邏輯上講,不斷給予科研人員激勵,但真正應該成為創新主體的企業,尤其是中小企業,卻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。相比之下,德國和日本的小企業則具備很強的研發能力,國家會給予相應的支持計劃,國家投錢讓小企業做研發。
當前,越來越多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通過合作,實現了“多贏”。更多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、成功轉化,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。產學研各類主體之間有機的聯系、協助和互動,能夠更加有效地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,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益。但與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相比,我國的技術與產業結合仍不緊密,當前迫切需要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,扶持創新各個環節,釋放產學研各個主體更多的創新活力。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”。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,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、科技創新中心等建設。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將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政策擴大至所有企業,這將有利于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,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,這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的趨勢,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選擇。
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,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
科學研究、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,需要科研人員有強烈的責任感、科學精神、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,還要遵守法律法規等方方面面的要求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“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,懲戒學術不端,力戒浮躁之風。”誠實守信是從事科研活動的準則和基礎,學術不端行為不僅背離科學精神,而且危害科研生態,如果對此不及時有效遏制,將引發科研浮躁風氣,滋生投機行為,影響科技事業長遠發展。
從技術創新的角度,對于科研倫理的加強,能夠有效防止技術商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后果。傳統的創新范式強調技術商業化的正向作用,但相應地忽視技術商業化過程中的潛在危機,因此學者們在傳統創新范式之后,提出了責任式創新,責任式創新關注更廣泛的創新政策與科學治理問題,更多地強調技術商業化后果的不確定性。
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,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,就一定能夠迎來各類英才競現、創新成果泉涌的生動局面。